电视学院捐赠传媒类藏品文物暨颁发捐赠证书仪式在校图书馆举行

  • 发布时间:2021-03-03
  • |
  • 作者:
  • |
  • 阅读量:360


(撰稿:陈继东、薛文伟摄影:庭渝、肖雪责编:吴志勇、高作志)202133日下午,电视学院向图书馆、传媒博物馆、校史馆捐赠重要藏品,在学校图书馆106会议室隆重举行。  

捐赠仪式现场


图书馆副馆长章振兰主持捐赠仪式,传媒博物馆副馆长吴志勇向与会者介绍三馆接收藏品物件具体情况,感谢电视学院对捐赠工作的大力支持。

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胡芳发言


  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胡芳、电视学院党委副书记程素琴分别将捐赠藏品情况做了说明,把每一件实物和图书背后的不同寻常的故事和藏品价值给予系统阐释,包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2020)、记录中国传媒大学师生以笔战役,传递真情的著作——《忍冬信札》;国际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录制的《武汉人,在一起》抗疫报告剧英文版;《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视频课;光明影院项目成果——《光明与梦想》、《光明影志》、《光明印象》三部著作;文创产品——花窗书立和主题元素手机壳等。

捐赠仪式现场,潘力馆长向电视学院曾祥敏党委书记颁发捐赠证书,曾祥敏书记表示:长期以来,电视学院和三馆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电视学院将学科建设成果、科研转化成果和重要发展见证物等捐赠出来,有利于推动学校的教学科研、新成果展示和丰富博物馆、校史馆陈列。今后学院将形成常态化捐赠模式,加强捐赠流程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共同建设好凝聚“大学精神”,展现校园文化的中传家园。

图书馆、传媒博物馆、校史馆馆长潘力发言


潘力馆长指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电视学院以敏锐的新闻触角与强烈的收藏保护意识,梳理学院近年来学科发展建设成果,见证重要历史事件,带来丰厚的藏品背后故事,对立德树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科精神和提升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超强的示范效应,保护传承学校历史文化的精髓是中传人的使命和担当,作为学校搭建的融合集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责任重大,把捐赠藏品保护好,展示好、利用好、传播好。 2019618日校史馆建成后,校内外各单位、各院系、各社会团体和个人将反映建校历史和发展成就的各种实物、图片、影像资料和数字化作品捐赠给学校博物馆、校史馆。近一年来,电视学院已连续四次捐赠特色藏品,这些实物、书籍和影像将被三馆永久珍藏,通过校史馆展示平台,全面展现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在特殊历史时刻对社会的期待与思考,对新闻事业的执着与追求,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关爱与帮扶。

潘力馆长向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颁发捐赠证书


  捐赠仪式结束,与会人员参观了校史馆融媒教学实践互动体验区并合影留念。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胡芳、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 、副书记程素琴 、副院长秦瑜明 、院智能融媒体实验中心主任郑志亮 、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冷爽 、科研办公室主任赵希婧、团委副书记戎融 ;图书馆、传媒博物馆、校史馆馆长潘力、 图书馆副馆长王进、章振兰、 侯新宇、传媒博物馆副馆长吴志勇、校史馆副馆长高作志、资源建设部副主任王日花、展陈设计部主任陈继东 、公共服务部主任周雪梅、藏品保管部主任薛文伟及三馆各部门教职工代表出席捐赠仪式。

集体合影



电视学院传媒类藏品背后的故事:

      1、光明影院项目:2017年以来,电视学院与北京歌华有线、东方嘉影共同发起了光明影院项目,500多名师生志愿者为视障人士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构筑了一条文化盲道。本项目的特点是在电影对白和音响的间隙,插入对于画面的声音讲述,制成可复制、可传播的无障碍电影,邀请视障人士共享文化成果。截至2020年,项目团队共制作312部无障碍电影,主题向上向善、题材丰富多元。光明影院项目将作品成果送给了20所盲校,赠予了68个高校图书馆,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惠及200多万盲人。新华社、CGTN、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主流媒体多次对光明影院进行报道。师生志愿者将公益服务的成果汇总、梳理成《光明与梦想》、《光明影志》、《光明印象》正式出版。

      2、《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192020

《报告》是中国记协及其新媒体专业委员会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新媒体服务引导,促进和推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重点智库报告。2019年和2020年《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对全国新媒体行业发展与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热点、亮点与难点进行深度研究分析,深入挖掘产品生产背后的体制机制和传播规律,为新媒体从业者提供宝贵经验借鉴和理念提升。

3、《忍冬信札》真情传递活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突如其来的疫情完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生活节奏,电视学院为让学生安心在家抗疫的同时,不忘学习,保持身心健康,策划了忍冬信札真情传递活动。全体老师用笔战,以接力方式每天给居家抗疫的同学们写一封信,鼓励大家树立信心,科学防控。曾祥敏书记于21日,以《春天的心》为题,发出了教师的第一封信。居家防控疫情期间,累计发出师生书信193封,这是一份特别的纪念,也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别的集体关怀。《忍冬信札》系列书信活动,得到了北京市委宣传部的认可,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中新网、光明网、央视网、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报道了师生书信战的情况。

      4、《武汉人,在一起》抗疫报告剧(英文版 )

      202011月初,经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电视学院得到了抗疫报告剧《在一起》的片方授权,对其中《武汉人》上下两集进行英文版的配音译制。全院师生非常珍惜这次创作和实践机会,由国际新闻教研室的教师牵头、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的同学们担任主力,迅速完成了译制团队搭建,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人物对白翻译、配音演员选角、对白练习、配音录制、后期合成的全部流程。《武汉人》的配音译制工作,得到了广电总局相关部门和版权方的高度认可及国内外各媒体机构的大力支持。目前影片已经在25个平台上线播出,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开启了新思路,积累了宝贵的学术研究素材。

      5、《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视频课

《报道》是在中宣部、教育部指导下,由专业师生承担建设的以抗疫报道为主题的课程。2020年暑期,大讲堂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工作者,录制32集视频教学内容,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大讲堂集中优质的新闻资源、汇聚鲜活的抗疫报道、总结深刻的战疫体会,被教育部誉为一门最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高水平的专业大课,是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战线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抓手和生动实践。

      6、文创产品花窗书立

      20195月,电视学院师生运用和发挥专业所长,在尊重文化传统基础上,从中国传统园林花窗图案获取灵感,创新设计了花窗书立文创产品。该书立以花窗为设计原型,取依窗勤学的意境, 遍览书山,打开智慧之窗的寓意。文创产品图案继承传统花窗边框、纹样、造型及设计理念,将花窗装饰感、艺术性与当代美好生活密切结合,追求观赏性、实用性及文化底蕴。20198月,花窗书立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7、文创产品西安文化风韵时尚手机壳外观设计

20206月,电视学院师生发挥在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方面专业优势,将富有西安文化风韵图案与流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设计了100款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和应用场景的西安文化风韵时尚手机壳文创产品。手机媒介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肌肤、身体的延伸,手机壳已成为彰显个性、表达情感的重要标签。富有西安文化风韵的手机壳将伴随人们的日常生活,营造出文旅传播新场景,引领掌上文旅新风尚。20201020日,被认定为中国传媒大学首例科研成果转化成果,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领域的零突破